纳粹上台真的是人民的选择吗?
《第三帝国的到来》和《当权的第三帝国》是理查德·J.埃文斯“第三帝国三部曲”中的前两本。作为享誉欧洲史学界的历史学家,同样也是纳粹研究的专家,这套著作在英国出版时引起很大的震动,迄今为止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关于纳粹德国的一部权威的全史。
高林 | 2020.03.31
提起纳粹,一般中国人最熟悉的或许是二战初期的闪电战,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及纳粹德国最后的疯狂和毁灭。对于纳粹究竟是如何上台的,我们一般人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即——纳粹是依靠合法的民主选举上台的。我们的传统叙事把纳粹德国只当成某种魔鬼般的不可理喻的存在,以及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陷入了集体性的迷失。但实际上,在全球化日渐退潮,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愈发强势的今天,搞清楚纳粹是如何以及为何上台,随着记忆的消退变得越来越重要。
怎样判断一本关于纳粹德国的书的好坏?
我们知道纳粹的历史可以非常简单的分成两类,一类是有人气的,也是好讲的。比如制服,比如武器装备,比如纳粹的各种战绩,比如纳粹的黑科技,这些东西都是能吸引你眼球的。但纳粹也有一些东西是不为人所知,不为大家所关注,而且讲起来非常麻烦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纳粹历史里面灰暗的部分,或者说是很多作家想要避免的部分。我们怎么看一本书写得是好还是坏?如果这本书是一本专著,比如它讲的就是纳粹德国的军服,那就没什么可说的。它讲的就是纳粹德国的坦克或者装甲车,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但如果是一本像埃文斯这样的书,它是一本全面的第三帝国的历史,你怎么看他写得好还是坏?你就从这些灰暗的角度入手,你看他究竟是详细地给你讲,还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云亦云?从这个角度可以很快判断出一本关于第三帝国的书究竟写得是好还是坏。
第三帝国里面的哪部分是最明显的灰暗部分?我们举一个例子,正好是今天的主题,那就是纳粹怎么上台的。为什么我们说纳粹怎么上台是一个灰色地带?首先在于,纳粹自己对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表达,纳粹在它的执政期里面一再塑造纳粹是被人民所选择的神话。在二战结束以后,德国的那些学者为了深刻反思德国的战争罪行,他事实上继承了纳粹给自己塑造的这个神话。你想想看,你制造如此之大的反人类的罪行,把整个欧洲变成一片战场,把德国变成一片焦土,这时候有一个学者站出来说,我们纳粹执政还不就是施莱歇尔、巴本和兴登堡吗?这种话你说给盟军,盟军也不会接受。你说给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他们也不会接受。那怎么办?为了让你的反思显得深刻,为了让你对纳粹的罪行反思显得深刻,你只有把它和德国的民族性、德国的文化、德国的历史连在一起,而一旦你把它和这些连在一起,最好的角度刚好就是纳粹自己塑造的那个神话,那就是人民选择了纳粹。
一旦一个学者把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升到民族的、思想的、文化的程度,他说什么都对,大而化之,只要你把范围放得够大,你怎么说都是对的。一旦德国学者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其他国家的学者,最简单的办法自然就是跟着他们走。在纳粹研究问题上,德国学者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他们懂德语。而英语世界里的学者,想要在这个问题上战胜德国学者就很难。而一旦德国的主流学界在这个问题上都采取了这种大而化之,或者上升到思想的、文化的高度,这时候你再想想看,什么人才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从政治性的角度去分析纳粹的上台呢?那就是记者。
我们看到关于纳粹上台的书,德国人写的两本书,一本是七十年代一个记者写的,一本是本世纪初两个德国记者写的,他们全是记者。记者跟我一样,有一种本能的对思想的厌恶,所以他喜欢从具体的事实出发。这就是为什么在德语学界里面,我们所能看到的有中文版的书大多都是记者写的,就是从政治角度去论述。而埃文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也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解释纳粹的执政,这就要转到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主题,那就是纳粹究竟是怎么执政的。
人民选择的神话
我们来讨论今天的第一部分,纳粹是怎么执政的。关于这个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问题,第一,特别简单的一个问题,纳粹真的是人民选举上台的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好的选择是你去看埃文斯的这本书。我大概来讲一讲。
说纳粹是人民选择的,如果纳粹是人民选举它上台的,在魏玛共和国的体制里面,其实纳粹有两条道路可以通过人民对它的支持上台。第一条路,通过总统选举。在第一轮总统选举里面,如果有人直接过半数,那就直接当选。如果没有任何人能过半数,在第二轮选举里面得票最多的人当选,这是总统选举。另外一种是议会选举,也就是说不以希特勒为候选人,而是以纳粹党为候选人。如果纳粹能够得到议会里面超过50%的票数,它也可以被人民送上内阁,成为总理。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让纳粹通过人民的支持而当选。但是,这两个机会在1932年都给了纳粹党,1932年整个德国连续举行了三次选举。首先是上半年的总统选举,这次是兴登堡和希特勒竞选,希特勒失败了。在这一天的夏天和这一年的冬天又连续举行两次议会选举,纳粹党的得票率分别是37.4%和33.1%,也就是说事实上纳粹从来没有通过任何一种方法得到多数德国选民的支持。如果纳粹不是人民选举上台的,它是怎么上台的?这个我们就要解释一下魏玛共和国的体制。
▲ 1923年魏玛共和国期间的军人
很多人把魏玛共和国类比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两个共和国确实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妥协的产物,它们也都是某种有限制的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但事实上魏玛的体制和第三共和国是不同的,魏玛有两个不同的权威,一个是由人民普选产生的共和国总统,一个是由议会多数票所支持的内阁总理,这两个合法性,也就是共和国总统和议会都可以给一个内阁带来足够的合法性。但这两个授权的方式又同时都是由人民所选举产生的,换而言之,他们在合法性方面是彼此对等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二元体制,而这种二元体制正是第三共和国所没有的。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它其实更像1848年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也就是路易拿坡仑总统和当时的法兰西共合国的议会,它是这种二元政治。
在这种二元政治里面,魏玛共和国的体制是怎么运行的?如果一个内阁能够得到多数票的支持,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议会多数票所支持的宪政内阁,他其实可以绕开总统,甚至可以和总统分享共和国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总统就是一种统而不治的国家象征,他更多的是对军队带有某种权威,而且这种权威来自兴登堡总统个人。因为我们知道,在艾伯特当总统的时候,共和国总统对军队没有太大的权威。
为什么希特勒能上台?他只拿到37%的选票,他为什么能够上台?因为在二十年代末德国出现一种新体制,叫做总统内阁。什么是总统内阁?对总统内阁产生的原因,卡尔施密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那就是德国的议会失去了建设性多数。这句话什么意思?德国的议会里面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可以支撑内阁的多数,各个主要政党都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执政联盟。但是一旦他们要起来反对,也就是当内阁提出某项法令而议会想要反对的时候,是会出现一个稳定多数的,这就是所谓的消极的、非建设性的多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一个典型的议会民主制的国家,比如英国,也就是说你的内阁提出什么法案都会被议会否决,那怎么办?政府有会停摆,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解散议会重选,如果选出来的以后你的议会依然得不到多数,你只有自己辞职。新内阁还得不到多数,那就只有继续重选。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议会民主制国家不会给这种消极的非建设性多数留有空间,他会一直逼迫人民对国家事物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形成一个有建设性的多数。但这个正是魏玛共和国的体制所没有的,魏玛共和国的体制在它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议会的这种非建设性多数。因为我们知道在德国的历史上,德国的议会从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开始一直就是非建设性多数,俾斯麦给它设计的角色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从1867年-1918年之间一直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从1919年开始负责任了,维持了大概十年共和国的存在,到二十年代末又开始不负责任,而这个正是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设计者所考虑到的,所以他给魏玛共和国设计了一个双头政治,一个双重权威,当内阁无法得到议会多数票支持的时候,他是可以抛开议会找总统签字。魏玛共和国的总理不需要是议员,也不需要是德国人。为什么希特勒到1932年才摇身一变变成德国人?因为他1932年要参加共和国总统的竞选。总统必须是德国人,但总理谁都可以,这是魏玛共和国的一个奇妙之处,这也是魏玛共和国能够让议会的消极多数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你们可以继续闹,你们尽管闹下去,我去找总统,只要你们别来妨碍我就行,这就是总统内阁产生的原因。
这种非建设性的多数,其实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不仅仅在整个德国的层面存在,实际上在各邦也存在,尤其是我们要考虑到魏玛共和国的奇妙体制,它是有6000万人口的共和国,在6000万人口的共和国之下还有4000万人口的普鲁士共和国,也就是共和国的普鲁士邦。在普鲁士邦里面同样出现这种非建设性多数,这时候解决方案有两种。我们先看普鲁士邦是怎么解决的。
普鲁士邦有一个特别铁腕的政治家,这就是所谓的赤色沙皇奥托布劳恩,奥托布劳恩是一个社会民主党人,他作为左派执政者和当时的联盟党联合起来,组成非常强有力的内阁,他对非建设性多数的解决方案是修改宪法,除非你们能够形成一个有建设性的多数,也就是说你们能够组成一个执政联盟,否则本内阁将一直执政下去,这是普鲁士政府长期执政一直到被普鲁士政变推翻的原因。
而在德国层面,没有一个奥托布劳恩,这时候大家怎么办?于是有人提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议会虽然不能支持一个内阁,但是因为议会分裂成无数的党,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议会各政党之间的分裂状态,让它不足以推翻一个内阁,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这个内阁依靠总统的授权、总统的非常立法权继续执政下去。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总统内阁一共有四位总理:第一位非常著名,来自中央党的饥饿总理布吕宁;第二个原本是中央党右翼,后来变成一个显贵内阁总理的巴本;第三个是无党派的国防部长施莱歇尔;第四位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换而言之,阿道夫希特勒实际上是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个总统内阁的总理,他不是被人民的选票送进内阁府的,相反他是靠总统的任命进入内阁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希特勒的上台不是人民选举的结果,但他的上台是合法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希特勒事实上是不违背魏玛共和国宪法的。
▲ 希特勒在竞选期间发表演说
希特勒之后的夺权是否同样合法?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来看看,依照魏玛共和国宪法,大总统一旦去世,内阁总理可以代行总统职权。也就是说1934年当兴登堡总统逝世的时候,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也是合法的。而如果希特勒成为内阁总理,和作为内阁总理的希特勒代行大总统职权,这两样都是合法的,我们能不能说1934年的国家元首法就是合法的呢?其实刚好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1932年纳粹党自己修改了宪法。1932年纳粹党担心当时的总理施莱歇尔一旦在兴登堡总统逝世之后可以代行大总统职权,于是他们修改了宪法,规定一旦大总统逝世,代行大总统职权的不是内阁总理,而是最高法院的院长,这是纳粹党自己制订的宪法修正案。但是到了1934年兴登堡总统终于死了的时候,纳粹党却不遵守这条法令,他先让陆军向阿道夫希特勒宣誓效忠,然后做了一次公投,然后就颁布了元首法。换而言之,我们如果把纳粹执政分成几类,希特勒作为总统内阁的总理,他的上台是合法的。但是他代行大总统职权,甚至把总统和总理合而为一,成为国家元首,这一条是不合法的,而他之所以不合法,正是因为他1932年自己做的选择。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希特勒的上台不是人民的选择,反过来我们就可以谈一个更深入的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让希特勒上台的。
希特勒是如何走向权力巅峰的
这个问题常见的解释有很多种,埃文斯的书里面也一一列举了,我们在这里可以一个一个的看看。最常见的一种理由就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希特勒上台,这几乎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常见的一种关于纳粹上台的理论。这个理论对吗?这个理论甚至让很多政治家都接受了。我们打个比方,在《巴尔干两千年》里的一个作者去采访奥地利自由党的一个政治家,因为在他眼里奥地利自由党就是纳粹,他就想方设法引诱那个哥们说你怎么看?那个人特别坦荡的跟他说,老兄你别这么跟我说,我告诉你,在我和人民之间永远隔着一场经济危机?
这句话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被人看作是纳粹的人,或者说他也知道自己是纳粹的人,他认为他和人民之间、他和执政之间隔着一场经济危机。但是如果我们看看历史,或者我们直接看埃文斯这本书就会发现,在纳粹和人民之间真的隔着一场经济危机吗?这可不一定。实际上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发生两场经济危机。在二十年代初,德国发生一次恶性通胀,1923年正是这次魏玛的恶性通胀的高潮。这一年还发生了什么事?就是希特勒的啤酒馆政变。也就是说,实际上纳粹党之崛起、希特勒之崛起,他靠的是两次经济危机。第一次经济危机是恶性通胀,这次恶性通胀让大部分人的存款全都归零,尤其让那些中产阶级的财产一夜之间清零,这些人完全崩溃,他们支持了纳粹。而纳粹想利用一次武装斗争,像墨索里尼进军罗马那样进军柏林,结果被轻松地摁掉,于是希特勒在1924年以后重组纳粹党,决心选择走一条合法的路线,这就是之后纳粹党的选举。
从1928年纳粹第一次参加全国选举,当时它的得票率是百分之二点几,这也是埃文斯反复说的,纳粹的得票率不足3%,它只拿到2.8%的选票。但是在这以后,1929年的经济危机让纳粹党的得票率翻了好几倍,1930年它的得票率是18.3%,1932年是37.4%,这样的得票率翻番确实和1929年的经济危机分不开。
但是,我们能说1929年的经济危机一定导致纳粹执政吗?其实不是这样,你们想想看,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恶果是不同的,1923年为高潮的那次恶性通胀让中产阶级的财产归零,1929年的那次恶性通缩让中产阶级的收入归零,这就把一个人逼到绝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整个德国的普遍极端化。这一点可以看到纳粹上台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魏玛议会制民主的失调,魏玛议会制民主的失灵。为什么魏玛的议会制民主会失灵?
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最大影响,从政党的得票率上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那就是纳粹党的异军突起,从2.8%到18.3%翻了将近十倍,从18.3%到37.4%翻了两倍。选民总数是不变的,纳粹党异军突起,什么人的票集中到纳粹党这呢?我们来看看其他政党就可以知道。
事实上我们发现,和纳粹党并驾齐驱的几个主要的党,我们用缩写来说。德共,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中央党和巴伐利亚人民党,因为他们今天还叫联盟党,所以我们管它叫联盟党。这三个党的得票率是波澜不惊的,这一点也是我们下面马上要谈的。什么人的得票率崩溃了呢?就是主张自由放任的,主张自由主义的,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资本主义的那个党,这个党从当年的20%的得票率一夜之间跌到百分之零点几,千分之几的得票率。换而言之,这时候我们再看三十年代的德国大选就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主张自由放任的党已经完了,因为人民崩溃了,人民的生活垮了,所有人都希望政党能够出来干预,国家能够出来干预。这时候我们再看这几个党,纳粹是右翼的,但纳粹也主张社会主义。德共是极左,社会民主党是温和左翼,这两个党也主张国家干预,甚至主张马克思主义,对希特勒来说他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党,所以这两个党也是主张干预的。唯一一个波澜不惊的联盟党,他们是自由主义的吗?其实不是,你们看看今天德国最大的两个慈善机构是谁的?一个是天主教的,一个是新教的。也就是说,连这个联盟党也依然是一个温和的国家干预的和追求社会福利的党。也就是说,到三十年代,自由放任的政策已经失去了影响力,所有选票全都集中到主张国家干预的政党上面。
▲ 纳粹党国会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纳粹的异军突起就会发现,纳粹实际上是右翼政党的一次重组,也就是你们那些过去主张复辟的、主张温和的自由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人,现在已经吸引不到人民的支持,但这些人民还在,怎么办呢?于是我们需要一个主张国家干预的右翼党,这个党就是纳粹党。但这就能解释纳粹的执政了吗?依然不能。我们来看看纳粹的选票,纳粹选票的上升固然有右翼党的崩溃和重组,但其实纳粹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投票率的上升。纳粹党的得票率跟投票率是高度一致的,这说明纳粹党从新的竞选手段、新的宣传手段里面得到的好处是最大的,它吸引了那些原本不愿意出来投票的,那些过去不参加大选的人,一旦他们到了投票站里,他们就投给纳粹党。
这就要说到纳粹党对新技术的利用,这种利用里面包括什么呢?包括广播,包括唱片,包括用飞机运希特勒在全国各地跑,这在1932年是非常明显的,当时纳粹党租了一架飞机,把希特勒送到全国各地,这是1932年纳粹党得票率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即便如此,所有这几条纳粹党的新的宣传手段,人民对国家干预的呼声的提高,还有传统右翼党的崩溃,这些就能解释纳粹的执政吗?依然不能,因为纳粹最高得票率依然只有37.4%,换言之它不是被选举上台的,是什么让纳粹上台呢?那就是兴登堡总统的选择。
兴登堡总统的选择让希特勒执政,如果希特勒执政以后,他能先上车后补票,其实也可以让人民选择他。我们知道魏玛共和国最后一次自由选举是1933年的事,1933年3月的选举是魏玛共和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选举,而且这次选举里面,希特勒是天时、地利、人和,什么都占。首先他已经是共和国的总理,其次戈林已经是普鲁士邦内政部长,他已经掌握了6000万人口魏玛共和国里4000万普鲁士邦的内政部,这就意味着他控制了普鲁士的警察,同时通过一项立法,他授予冲锋队以辅助警察的地位。换而言之,过去警察对各政党的选举和宣传活动的保护现在不存在了,因为警察归纳粹了,同时冲锋队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去破坏别人的竞选活动,同时他还利用2月份的国会纵火案,把德共给消灭掉,德共的每个人都成了通缉犯,但德共还是合法的,为什么纳粹没有禁止德共?他是担心那些原本投票给德共的人会投票给社民党,所以他保留了德共的投票。
在这么好的情况下,他还拿到之前几年从来没有拿到的大笔的政治捐款,我们知道在1933年初,当时在戈林的办公室里,纳粹把德国最重要的几个工业家全都聚集在这里,然后跟他们说,我告诉你们马上要举行的是近一百年来德国最后一次自由选举,现在你们把钱拿出来吧。这个是纳粹有史以来拿到的最大一笔政治现金,换句话说,纳粹得到了钱,纳粹得到了权力,纳粹得到了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最后它得票是百分之多少呢?结果纳粹得票率是43.9%,换言之,只有43.9%的人认可纳粹继续执政。这说明纳粹党从来没有得到过多数德国人民的支持,他甚至在得到兴登堡总统的授权之后依然得不到多数德国人民的支持,这就很尴尬了。
只有把我们之前谈到的所有原因结合在一起,经济的恶化、议会民主的失效、人民普遍呼唤干预,还有兴登堡总统的选择,还有魏玛共和国自身内阁政治的公平阴谋化,所有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最后才会导致希特勒上台。如果是如此复杂的一个原因导致希特勒的上台,他还能叫人民的选择吗?或者说还能叫做他自己奋斗的结果吗?那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希特勒的上台,那就是历史的选择,或者说就是命运的选择。
反过来,这个原因也可以为什么纳粹要千方百计去塑造自己被人民所选择的这样一个神话?很简单,因为人民没选择过他。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